制藥廠的潔凈生產環境對微生物控制要求近乎嚴苛,潔凈服作為人員與藥品之間的關鍵屏障,其表面附著的微生物可能成為污染源頭。滅菌處理并非簡單的清潔流程,而是通過物理或化學手段殺滅所有微生物(包括芽孢),確保潔凈服不向生產環境釋放活菌,這是 GMP 規范的強制要求。
滅菌處理的核心必要性
人體日常攜帶的微生物(如表皮葡萄球菌、枯草芽孢桿菌)會通過皮屑、汗液轉移到潔凈服表面,未經滅菌的服裝每平方厘米可檢出 10³-10?CFU 的菌落。在無菌制劑車間,這些微生物若接觸藥品,可能導致批次污染 —— 某抗生素企業曾因潔凈服滅菌不徹底,使產品檢出耐熱芽孢,最終整批銷毀,損失超千萬元。滅菌處理能將菌落總數降至≤10CFU / 件,且確保無芽孢殘留,為無菌生產構建第一道防線。
主流滅菌方式的優劣對比
濕熱滅菌(121℃高壓蒸汽):優勢在于滅菌徹底(對芽孢殺滅率達 100%),成本低且無化學殘留;劣勢是可能導致部分化纖面料收縮(縮水率≤3% 為合格),對含金屬配件的潔凈服兼容性差(易銹蝕)。適用于純棉或耐高溫化纖材質,以及無復雜配件的基礎款潔凈服。
輻射滅菌(γ 射線或電子束):優勢是穿透力強,可批量處理密封包裝的潔凈服,不損傷面料結構;劣勢是設備投入高,長期使用可能使面料抗撕裂強度下降 10%-15%,且需專業機構操作。適用于含精密配件(如導電扣)或復雜結構的潔凈服。
環氧乙烷滅菌:優勢是低溫操作,適合不耐熱的面料(如聚四氟乙烯涂層);劣勢是存在化學殘留風險(需解析 12 小時以上),且滅菌周期長(24-48 小時),對通風條件要求高。適用于對溫度敏感的特殊材質潔凈服。
某生物制藥廠的對比測試顯示,濕熱滅菌后潔凈服的微生物殘留最低,但有 2% 的服裝出現輕微縮水;輻射滅菌的合格率達 99%,但長期使用后面料耐磨性下降。
滅菌方式的選擇原則
需結合三個維度綜合判斷:
面料特性:耐高溫面料優先選濕熱滅菌,低溫敏感材質選環氧乙烷或輻射;
生產周期:急需周轉的潔凈服(如每日更換)適合濕熱滅菌(周轉快),庫存備用款可選用輻射滅菌;
潔凈等級:A 級 / B 級區的潔凈服需采用雙重滅菌(如濕熱 + 輻射),C/D 級區可根據成本選擇單一方式。
同時,無論哪種方式,滅菌后都需檢測:無菌性(需通過薄膜過濾法驗證)、殘留量(環氧乙烷≤10μg/g)、面料性能變化(拉伸強度保持率≥80%)。
美安服飾的制藥廠潔凈服采用高品質面料,23 年行業經驗,可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進行定制,滿足不同行業的不同需求,品質過硬,合作更放心。